奥运会吸金迷局:到底谁在赚钱?

2025-08-04 02:15:16 海南特色赛事

每到奥运会临近,关于其商业价值的讨论就再度升温。奥运会究竟是一门怎样的生意?主办城市办奥运能否实现盈利?本文带你深入探究这一疑问。

奥运会常被视为一场全球体育盛事,但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商业运作和利益分配。这里涉及两个主要的“主语”: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OC)和各届奥组委。前者是一个非营利国际组织,后者则由主办城市及国家的官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组成,负责具体的赛事运营。

IOC的收入模式:百亿级收益背后的秘密

IOC的主要收入来源有两个:电视转播权和全球合作伙伴的赞助费。据统计,仅在2013—2016年里约奥运周期,这两项收入就达到了57亿美元。2018年平昌冬奥和2020年东京奥运的周期,这个数字更是有所增加,美国地区的电视转播权卖出了23.8亿美元,而顶级赞助商的费用达到了22.8亿美元。

尽管IOC自称非营利组织,其90%的收入用于推广奥林匹克运动,但掌握如此巨额财源的使用权,使其在奥运会中的绝对领导地位难以撼动。

主办城市的账本:投入与产出的拉锯战

相比之下,各届奥组委的财务状况则复杂得多。以2020年东京奥运会为例,奥组委的总收入为约7210亿日元(约70亿美元),包括IOC补贴、全球合作伙伴和本地赞助商的赞助费、门票收入等。然而,其支出也几乎持平,达到7210亿日元,其中包括硬件设施、能源费、接待、安保和日常运营等各项费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仅仅包括奥组委的直接支出,永久场馆建设和与奥运无直接关系但受其影响的城市基础设施改造等,属于“其他经费”,往往由地方和国家政府承担。东京奥运会的这些“其他经费”就高达9000亿日元(约80多亿美元),加之疫情应对费用,实际支出远超收入。

成功与失败案例:蒙特利尔陷阱与巴塞罗那效应

历史上,不乏成功和失败的案例。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被称为“蒙特利尔陷阱”,因为主办方虽然投入巨资建设,但赛事后欠下巨额债务,政府不得不发行特别税平摊债务。相反,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却通过城市改造和旅游业的推动,使这座城市脱胎换骨,成为欧洲最受欢迎的城市之一。

结论:奥运会到底赚不赚钱?

综上所述,奥运会的商业收益并非简单的“赚”或“亏”能概括。对于IOC来说,奥运会是一个旱涝保收的生意,巨额收入源源不断。而对主办城市而言,短期内的经济账本可能显得不那么乐观,但长期来看,借助奥运契机实现的城市更新、旅游业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往往更具深远意义。

未来的思考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奥运会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变化。未来,如何平衡奥组委的投入与产出,使更多城市愿意申办奥运会,是IOC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或许,重新审视和改革现有的分配机制,增加对主办城市的支持,才是奥林匹克运动长久发展的关键。

通过本文,希望能为你揭开奥运商业模式的神秘面纱,带来更多的思考与讨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