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降薪就没人踢了!前国脚愤怒发声:国足薪水已降到日韩三分之一

2025-07-23 06:01:03 海南特色赛事

听他这么一说,也有一定道理。毕竟,无论哪个行业的顶尖人才,都期望获得体面的收入。运动员更是靠青春吃饭,黄金年龄只有短短数年,他们用健康赌未来,风险极大。

一旦遭遇重大伤病,职业生涯可能提前终结。因此,运动员们抱怨薪资低,并非无理取闹,而是一种合理的诉求。

然而,这番话放到网络上,却很少获得理解,反而被铺天盖地的嘲讽声淹没。有人直接回怼:“嫌钱少就别踢了,省得继续在场上丢人现眼!”许多人认为,足球运动员的薪水其实已经很高了。

这种观点也能理解。普通上班族即便辛苦工作二三十年,也难积攒500万财富。球员一年能拿到这么高的收入,还对外喊冤,难免让旁人觉得刺眼,骂声由此而生也就不足为奇。

官方媒体也曾发声反问:即使经历多轮降薪,年收入百万级别的球员,真算低吗?其实,国足降薪并非新鲜事。早在2022年,《湖南日报》报道,男足就已进入第三次降薪周期,顶薪或降至税前300万元。

再往前看,球员薪资从千万级别滑落到五百万,也曾发生过。中国足协推行限薪政策,意在遏制“金元足球”的疯狂烧钱,避免俱乐部经营困难。

前足协主席陈戌源无奈表示,降薪得到了投资人和群众的理解,这句话暴露了男足在部分民众心中的尴尬境地。

老百姓的愤怒也不是无缘无故。大家习惯把男足和那些为国争光、却收入远低于男足的项目相比。

像中国女排、乒乓球队,个个都是世界冠军,为国赢得无数荣誉,这些运动员的收入能与男足相提并论吗?这明显的反差使得男足的薪资抱怨显得无力,难怪球迷们根本不买账。

更令人心酸的是叙利亚球员的故事。那个战火纷飞的国家,训练和比赛条件极其艰苦,经济待遇自然更差。但他们在赛场上展现出的拼搏精神和不服输的斗志,却让人肃然起敬。

和他们相比,部分国足球员拿着高薪却在场上“养生”,难怪激起球迷满腔怒火。

归根结底,大家心里的衡量标准很简单:你踢出什么成绩,就该拿什么薪水。2024年亚洲杯,国足一场没赢,一球未进,颜面何存?

还有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经典惨败”:曾经大比分输给越南,世界杯预选赛连火中取栗的叙利亚都没能过关。

这些旧伤疤经常被球迷翻出来戳痛,难怪大家情绪激动。澎湃新闻曾犀利点评,40强赛客场败给叙利亚,里皮当场辞职,中国足球形象严重受损,球员们怎能不自知?

有些球员在场上的状态和体能管理令人担忧,甚至出现队长在门前跳起却“巧妙避球”的尴尬一幕,明显表达了不想受伤、不想拼命的态度。

连演员潘粤明都忍不住在社交媒体吐槽,有些球员踢球像梦游,看着都让人急,干脆早点换下场。如此表现,又怎能理直气壮地喊“薪水太低,委屈我了”?

一个有趣的矛盾是,徐亮称国足球员薪资仅为日韩的三分之一,但《湖南日报》报道降薪后中国球员最低薪资依然高于日韩。数据差异或因统计口径不同,也可能信息有滞后。

无论如何,这也说明薪资问题并非一笔简单的账。

有评论指出,球员收入不仅包括基本工资,还有比赛奖金和商业代言。如果既无成绩又无表现,只想靠底薪“躺平”,那算盘打得实在太响了。

球迷和舆论并非无理取闹,他们真正质疑的是投入与结果严重不符。

看看其他项目运动员,他们用汗水和奖牌赢得社会尊重和合理报酬,网友们自发维护;而男足成绩差,薪水高,自然招来一连串“凭什么”的质疑。

因此,降薪在许多人看来,反而可能是一种契机,有助于淘汰那些“混日子”的球员,为真正热爱足球、愿意拼搏的人腾出位置。

甚至有网友狠话道,哪怕年薪降到50万,凭“国脚”和国家队平台,依然有人争先恐后。这话虽极端,却反映出普遍期望和不满。

曾经动辄千万年薪的泡沫,并未造就强大国家队,反倒助长了不良风气。如今的降薪风波,更像一记警钟,促使中国足球深刻反思:训练方法是否科学?竞技机会是否充足?后备人才培养是否健全?最重要的,球员是否具备拼搏到底的职业精神?

阻碍中国足球发展的,真的只是钱少吗?或许更核心的是缺乏那种视职业如生命的拼搏态度。

球迷最终期盼看到的,不是冷冰冰的薪资数字,而是球场上实实在在的蜕变与血性。

当赢球成为唯一信仰,球员们为国旗拼尽全力而非仅为薪水时,中国足球的春天或许就不会太遥远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